印書館史

上海印書館由江蘇省吳縣鄉紳錢志亮先生於大清光緒廿四年(西元1898年)創辦於上海,是一家擁有百年歷史的資深出版機構。初設館於山東路沙遜里,後移址北海甯路保原坊十四號。實力雄厚,下設自有印刷所、編輯所和發行所。

上海印書館自成立伊始便涉獵廣泛,嚴肅文學、教科書、曆書、尺牘、舊啟蒙讀物、醫書、學生補充讀物、字典辭典及標點通俗小說等,皆碩果累累。

抗戰軍興,印書館隨國府內遷,暫駐長沙北正中街六二號,時提調許尚斌先生。以編印教科書為主,如《何賴二氏三角學》。後又分一部移至重慶,館址已不可考。一部移至廣州,設館廣州禺山市新街四十三號。主要出版時政圖書,如民國廿七年二月出版《抗日戰事真實報導》。由於諸多原因,抗戰勝利後長沙、重慶、廣州三處分館皆未遷回上海,各自獨立運作獨立運作,財務互不隸屬。

民國卅八年,有鑒於當時國內外形勢的驟變,上海印書館攜帶大批書籍及紙型赴港重建,主要出版以青少年為對象之文學、翻譯、學生補充讀物、科技及工具書等。除上海印書館之外,中華書局、商務印書館、大公書局、上海書局等其他出版機構亦均隨之。

自一九五二年起,香港與內地文化交流已完全斷絕,而香港人口迅速膨脹,工商業逐漸發達,就業人數增加,文化教育也開始受到政府及社會的重視。青年們首先感到有增加文化知識的需要,而適合於此種社會需求的書籍卻相對的缺乏,促使出版界在這方面作出貢獻,其中最突出的是青年修養及知識性書籍的應時出版,上海印書館在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主要以翻印大陸常銷書為主,如《浮生六記》(1957年)、《燒餅歌》(1960年)、《街邊文學(初版)》(1972年)等。

八十年代初,由於香港在工商各業、進出口貿易以及地產建築業發展到高峰,且更成為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,文化出版事業也進入新的里程,流行文化開始大行其道,嚴肅圖書被邊緣化,上海印書館諸多類別圖書出版業務被迫停滯,僅剩圖書批零業務,日漸式微。

進入二十一世紀,為了扭轉頹勢,上海印書館開始藉助互聯網路出版發行圖書,同時也接受全球華人的自費出版書號註冊,出版方向為:Encyclopedias,Reference Books and Directories 百科全書,參考書及指南;Religion and Theology 宗教及神學;Literature and Languages 語言及文學;Fiction 小說;Arts 藝術; Social Sciences,Sociology 社會科學;History 歷史;Industry,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工商及管理;Travel and Tourism 旅遊;Comics 漫畫;Children’s and Juvenile Books 兒童及少年讀物;Photography 攝影; Geography 地理;Textbooks 課本等。

二零零九年五月九日,在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曾蔭權和眾嘉賓見證下,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和商務部副部長薑增偉在香港簽署《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》(CEPA)補充協議六。CEPA補充協議六在影視、印刷、出版等創意產業方面向香港服務提供者開放。香港服務提供者可在內地設立獨資、合資或合作的排校製作服務公司,從事圖書的校對、設計、排版等印前工作。上海印書館也藉此在內地開設代表處,與內地相關單位合作試水內地作者的出版事務。